骗子世家(75)

  城郊西南方,是一片荒冢,坟丘重重叠叠,在坟丘间转了半天,才在一座坟丘前停下,宁凤奎向坟丘指了指,说,“就这儿。”

  甄永信停下看时,在一片坟丘中间,宁氏的坟显得太不起眼,在荒草覆盖下,如不是在乱葬岗里,几乎看不出这是一座坟,显然好久没有人来扫祭过了。整座坟上,一丁点儿宁氏的标记都没有。想想当年在金宁府和宁氏初遇时,宁氏身着一袭绿锦旗袍,旗袍下流动的风韵,轻易就把他的魂儿勾了去。如今睹物思人,暗然神伤,眼角不觉湿润起来。

  “哥,这几天你有空,帮我张罗张罗,我想把来凤的坟修整一下。”

  “兄弟别急,这事哥都想好了,眼下天寒地冻的,动不了土,等开了春,到了清明,哥就把这事给办了。”

  “那倒是,只是临时操办,不一定事事齐备,哥最好现在找人,把事儿订下,先准备好砖石,到时再做,也稳妥些。”甄永信本想把修坟的钱交给宁凤奎,只是顾忌他嗜赌成性,又拿着钱去赌,便说,“一应的费用,都是我的,哥只帮我找人就成了。”

  “兄弟又说见外的话,都是一家人,什么你的我的,些许小事,哪里还用麻烦兄弟?”

  甄永信知道宁凤奎说的是客套话,何况现在还没开始动手做,不想为了这事,在坟地和他争执,等真的开工时,一并给他钱就是了。便说,“哥多暂去找人,一定得带上我。”

  “那当然。”

  二人说着,离开坟地回城了。到了家,已是落日时分,城里人家正在晚炊。哈尔滨地处三江平原中部,水陆运输便捷,四周又多是茂密的森林,城里人家,日常烧柴多是从四周林区运来的松木,家家门外都垒有一垛松木劈柴,晚炊时,城市上空弥散着浓烈的松烟味。

  女主人已把晚饭做好,只等客人上桌。见丈夫和甄永信进来,就开锅端来饭菜。

  “不忙,嫂子,等孩子回来,一块吃吧。”

  “不用等他,他有时赶上活儿多,回来得晚。”女主人说,话刚出口,有人敲门了,“巧了,今天他回来得早。”边说边转身去开门。

  门开时,进来一个年轻人,二十上下,中高身材,面色红白,略显疲惫,眉宇间,似乎有些世仁的模样,甄永信一眼望去,便有种亲近感,走上前问,“这是琪友吧?“

  年轻人见陌生人走过,脸上露出疑惑,问,“这是谁?”

  “你姑父呗。”女主人说。

  “姑夫?”年轻人越发糊涂。

  “就是世仁他爹。”宁凤奎一句话,解决了问题。年轻人恍然明白,脸上露出惊喜,“世仁呢?”边问,边往里屋去,想去看看世仁。父亲看出他的心思,制止说,“别找了,世仁没来。”

  “咋不领来呢?怪想他的。”见大人们脸色难看,琪友感觉一些不妙,“怎么,世仁出事啦?”

  宁凤奎听儿子说话有些愣,嗔怪儿子,“这孩子,多大了?还不会说话,世仁能出啥事呀?只不过是赌气,离家出走。这不,你姑父正来找他呢。”

  “怎么?世仁回哈尔滨来了?不会吧,他要是回来了,会来找咱们的。”

  “难说,世仁脾气倔……”宁凤奎一句话没说完,女主人怕丈夫说出难听的事,插嘴劝大家上桌吃饭。

  琪友年轻气盛,能喝几口,陪着甄永信喝了几杯。吃过饭,女主人收拾了碗筷,三个男人又回正厅喝茶,谈论一番世仁的去处,到底没谈出个头绪,便又闲扯了些别的事。琪友像他父亲一样健谈,只是还年轻,略显冒失,不如他父亲说话那么中听,却能讲出一些大实话,加上长相和世仁有些像,见了面,甄永信就觉得亲性。

  “在铁路上搬运,累吗?”甄永信问。

  “咋不累呢,叫出一件东西,都是二百多斤,一天车上车下的几十趟,歇工的时候,浑身都快瘫了。”琪友抱怨道。

  “那就换个工作呗。这扛苦力的活儿,终不是长久的事。”甄永信说。

  “刚下学时,有人介绍我到小学教书,可我爹愣是不让,说家有二斗粮,不当孩子王,非逼我到火车站去接他的活儿。”

  “年轻力壮的,吃点苦,多攒点钱,免得老了吃苦头。”宁凤奎替自己辩解,“眼下是累些,好在年轻人,能扛得住,等到我和你姑父这个岁数,想去挣钱,都不行啦。”

  “哼,多挣钱有什么用?”琪友嘟囔道,“钱到了你手里,还不都得输光?”

  “这孩子,越说越走样儿,”宁凤奎嗔斥儿子,“我还不是想去赚点外快,为了你和***?”

  “外财不富命穷人。”话不投机,琪友扔下一句,起身回屋睡觉去了。甄永信听出,琪友这是对父亲嗜赌不满,果然,宁凤奎有些吃不住劲,胀着脸嗔斥起儿子。

  在厨房洗碗的妻子听见,奔了过来,到正屋门口,见屋里只是丈夫一人在说,忍住了气,没有发作,狠瞅了丈夫一眼,转身回了厨房。宁凤奎把握火候,也停下声来。甄永信就此判断出宁凤奎在家中的地位。

  “琪友一天能赚多少钱?”甄永信问。

  “活儿好的时候,一天下来,总能赚个三十五十的。”

  甄永信听过,兀然想起自己年轻时走背运时,到老毛子的铁路工地当劳工的事,心里滋生出对琪友的同情。想到自己现在腰间带的黄货,琪友即使不吃不喝,恐怕一辈子都赚不到,便有了要帮帮这年轻人的想法。对宁凤奎说,“哥,我看琪友这孩子有文化,又机灵,天天到车站去出苦力,是屈了孩子。你看这样成不成?我现在到处寻找世仁,也需要一个帮手,让琪友来做我的帮手,一个月我给他三十块大洋,保准比当苦力挣得多,也累不着孩子。”

  宁凤奎听了,眼里放出光来,毕竟也一把年纪了,见过一些世面,还能装出稳沉,一板一眼地说,“好是好,早年我也听来凤说过,你们甄家是金宁府的富室。只是平时也没什么事,就拿来这么多钱,这不等于白白让你赏钱吗?说出去,也是好说不好听呀。”

  甄永信知道宁凤奎又把这事和他跟宁氏的关系扯在了一起,赶忙辩解道,“哥想错了,我这次到各地走走,一来是找世仁,二来有合适的生意,也需要琪帮着做呢。等将来有了大生意,赚得多了,我还要和琪友平分呢,恐怕一个月就不止几十块大洋了。”

  “这个,我得和你嫂子商量商量。”说完,起身去了厨房。半袋烟功夫,两口子回到了正厅,一进门,女主就“咯咯”笑着,满口都是过年的话,“你就说嘛,他姑夫,今儿个一大早呀,我一睁开眼,你猜怎么着,就看见头上悬着一个红喜蛛子,知道咱家今天要有喜事了。你瞧,这喜事真的就来了。你说灵验不灵验?”说了又笑,边笑边去喊琪友来,把好事告诉了儿子。琪友得知了消息,也忘记了刚才和父亲怄气的事,兴冲冲跑过来问,“姑父要带我做什么事?我能行吗?”

  “你准行。”甄永信说,“保准比你当搬运工强得多。”一家人满心欢喜,在正厅里唠了半夜,才分头睡下。

  早晨起来,吃过早饭,女主人给儿子找出了新衣服,琪友换好衣服,跟着甄永信上了街。二人来到哈尔滨几处热闹地界,见了氓流,琪友就上前打探,问他们认不认识一个叫甄世仁的年轻人。一上午打听下来,没得一点消息,琪友有些泄气。看看天色不早,二人都觉得饿了,便就近找了家菜馆,要来几个菜,胡乱吃些。饭后,二人又要来一壶茶,一边喝茶,一边休息。琪友见旁边的桌上,放着一份食客丢下的《哈尔滨早报》,便顺手取过,翻看起来。看了一会儿,忽然灵机一动,对甄永信说,“姑父,我倒有个主意。”

  “什么主意?”

  “这哈尔滨人口百万,偌大个城区,要找一个人,岂不是大海里捞针?你再瞧这报纸,专门有一个广告栏目,上面什么信息都有,也有寻人启事。要是咱也借这报纸,登一则寻找世仁的广告,岂不比咱走街蹿巷的向人打听好得多?”

  甄永信听了,眼睛一亮,接过报纸,仔细看了起来,看着看着,眼里的亮光就消失了。过了一会儿,抬头对琪友说,“这办法好是好,省事、简便,只是对世仁,未必管用。”

  “姑父的意思是?”琪友纳起闷来。

  甄永信说,“你没看那广告里,都是寻找些老弱痴呆傻一类的人,这类人,不能自理,容易被人发现。世仁却不一样,活蹦乱跳的一个大活人,走在大街上,他自己不说是广告里要找的人,外人谁能知道?”

  “照姑父的意思,打广告的办法,行不通?”

  “也不是,你这个主意挺好,只是像现在这样,在报纸上打个一般的寻人启事,恐怕不管用。你这一说,倒提醒了我,咱不妨把世仁的情况写出来,拿到报社,让报社里的人帮着想想主意,毕竟,人家天天经办这事,有经验,比咱在行。”说着,往柜上要来纸笔墨砚,只一会儿功夫,就把世仁的简历写成了。付了饭钱,琪友带着甄永信到报社去了。

  门卫问清二人的来意,指着楼上说,“上二楼,走廊西头就是广告部。”

  二人上了楼,找到了广告部,敲门进去,见房间不大,却凌乱不堪,四五张办公桌上,都堆满了各色纸张,墙边一张长条椅上,坐着三个来办理业务的客户。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人问他们找谁,甄永信说是来登广告的。

  “要做什么广告呀?”年轻人问。

  “找人的。”

  “寻人启事啊,”年轻人说着,指了指靠窗边坐着的一个中年男人,说,“你找他去。”随后喊了声,“老王,你接待一下。”

  那中年男人听到喊声,停下手里的活儿,转过身来问,“广告辞带来了吗?”

  “带来了。”甄永信说着,把写好的纸片递上。那人接过广告辞,仔细看了一遍,扔到桌子上,说,“不行,太长,太详细了。”边说边摘下眼镜,撩起衣角,在镜片上反复擦拭,望着甄永信说,“广告辞太长,占的版面大,费用高不说,还失去了广告的效力。广告的效力,就在于它的新异性和简捷性,通常读者是没有耐性去读一篇很长的广告词的,这就要求广告词必须言简意赅,一目了然。特别是寻人启事这类东西,只把人物特征简单描述一下就行了,写得太细,反倒不好,还会让骗匪们钻空子。”

相关小说